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白血病 >> 治疗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透热转气治法在血热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的应用
2023-01-14 14:03阅读:1631 学员编辑 收藏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免疫介导的出血性疾病,以皮肤紫癜为典型临床表现。


中医药治疗ITP在促进血小板恢复、出血症状好转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近现代医家从卫气营血辨证角度,对“透热转气”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理论进行了拓展。今天就来介绍介绍热转气治法在ITP临床主要证型血热型中的应用。

透热转气之

理论渊源



“透”,《易·系辞》谓之“往来不穷,谓之通”,意为通畅、排除阻碍;“转”,《说文解字》注为“运也”,即转运之意。“透热转气”表意为排除阻碍,使入营之热得以外透气分。透热转气之法始见于叶桂《温热论》,即“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犀角、玄参、羚羊角性味咸寒,可直入营分清热毒,而且玄参还可滋阴,但三者并不能直接透热转气。结合原文中其他内容,如言若夹杂风热内陷、有形之湿热、食滞不化、痰阻血瘀等阻碍营卫气机者应如何通畅气机,由此可认为:


叶桂提出透热转气之法治疗营分证并非在清泄营热的基础上配伍轻清宣透的药物,而是根据造成卫气营血之间气机不畅的原因论治,即通过兼顾祛痰、化瘀、益气、消滞等以通畅气机,引余热外出从表而解,气血调达,则人体阴阳趋于平秘而病愈。

透热转气之

历代发展



叶桂以后的温病学家进一步论述和发展了透热转气理论。

吴瑭继前人之学,创清营汤作为治疗热邪入营、劫伤营阴的代表方剂,方中金银花、连翘、竹叶心均为轻清宣透之品,在直清营分热的基础上,引部分余热转出气分而解,体现了透热转气的治则。

章楠在《医门棒喝》中注解“透热转气”云:“故虽入营,犹可开达,转出气分而解”,认为可用开达之法排除卫气营血间的障碍而宣畅气机,达到使营热转出气分而解的目的。

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提到:“病虽在血(营),治宜清气为先。气得展布,热象必露”,指出透热转气治法是针对病邪在营分阶段,应先清气分热,气机通畅,则营分热可外显。

柳宝诒在《温热逢源》中论治热陷心包时指出:“凡遇此等重证,第一先为热邪寻出路,如在经者,从斑汗解,在腑者,从二便出是也”,提示为热邪寻出路,排除造成气机不畅的障碍,宣通气机,才能引心包之热外达。

吴锡璜《中西温热串解》曰:“治温病,虽宜用凉解,然虑其有寒凝,宣透法仍不可少”,主张治疗温病在清营、养阴的同时根据透热转气治法,用宣透之品保持气机通畅,使营热转出气分而解。


总之,后世医家在运用透热转气法治疗温病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叶桂的学术思想,认为温邪入营分阶段时治疗上不可一味清营、养阴,还需去其壅滞、排除障碍、宣畅气机,引余热达外而解。

透热转气之

现代应用



透热转气法以往常用于治疗温病,近现代以来对该法亦有新的治疗思路提出,如利用其结合他法治疗血液、心血管、皮肤等方面疾病。


在血液病治疗方面,以赵绍琴为代表。赵老在治疗血液疾病过程中,考虑到其相关性发热是由于温热毒邪蕴结或气阴两虚所致,认为这种温热不同于以往的从外感受,而是禀受先天自内而发,非普通意义上的温热病;并且此类疾病主要特点是因先天之毒伏于髓分,发病表现为血分郁热,治疗仍以凉血化瘀为主,并配合透热转气,将髓分热毒从内清除于外。运用温病理论指导治疗血液病发热,结合透热转气中的“透”,在疾病阶段上不拘泥于营分及气分,沟通营卫气机,给邪以出路,补益脾胃,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为治疗血液病发热提供了新的思路。


亦有认为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热病邪入营分的原则,而温热之邪入于营分,窜血入络则引起“斑疹隐隐”,故提出将透热转气法应用于过敏性紫癜的治疗。以上探索及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并拓展了“透热转气”的内涵。

透热转气治法在

血热型ITP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轻宣畅达,透邪热出于卫气 

ITP急性发作多为病毒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常常伴随血小板急性减少,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寒或不恶寒,口渴,甚至因血小板下降而出现皮下紫癜等。ITP急性发作期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属卫分证。此时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阖失司,邪气尚未入里,需祛邪并加强人体机表御邪能力,以截断病势进一步发展。治法宜轻宣畅达,透热解毒。ITP急性发作期可用银翘散轻清表热之邪,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热邪宜蕴成毒、多挟秽浊之气。方中所用药物均为清轻之品,体现了吴瑭“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用药原则。


ITP患者血小板虽然会随着病情进展进行性下降,但未必会有出血症状,而且在病程进展中还可能多证兼见,但即使表现为营血分证,亦不能见血止血,在清热凉血中也要给热邪出路。若只采用寒凉药清营泄热、凉血止血,则会寒遏热邪,损伤正气,阴血精气无以化生,阳气亦折,致深处的瘀热胶结不解。《温病条辨》云:“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温邪逼迫血液上走清道,循清窍而出,可以银翘散败温毒,并以犀角、生地黄清血分之伏热治疗。

解郁消瘀,调理气血以致冲和

血液病发热可因外邪引起,亦可由内因招致,病机总属五脏虚损为本,热、瘀、毒等病邪为标。内因如肝郁化火,损及营血,耗血动血,出现发热、紫癜等症状,此时治疗中需解决内在的血分郁热。随着病程的进展,若热邪持续未解,动血而致血液运行不畅,出现瘀热胶结,或久病致瘀,或老年正虚致瘀,瘀亦深,热亦深。现代亦有研究者指出,治疗ITP“犹如止江河流动之水,宜使其结冰,其水流自止”,可谓是叶桂学术思想于现代临床的具体体现。


借鉴古今医家的经验,ITP的治疗不仅需凉血止血,亦需散血化瘀以通脉道,治法应以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理气解郁为主,使脉道通畅,血液宁静运行于脉中。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言:“阳明之气,下行为顺,今乃逆吐,失其下行之令,急调其胃,使气顺吐止,则血不致奔脱矣……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必亟为消除,以免后来诸患,故以消瘀为第二法。止吐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需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


临床多以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或凉血解毒汤为代表方,配合活血化瘀剂,如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等,使卫气营血之道畅通,热由里达表,营血之热象外露,再予转气透热之品,如金银花、连翘、薄荷之属,达到血宁、气畅的目的。


总之,火郁发之,热郁透之,因势利导,引邪外出,则可使营血分之热转到气分而解。

养正复元,燮理阴阳以趋平秘

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所引起的热邪,血热型ITP日久均可耗气、动血、损阴,而气虚日久则引起阳虚,致气血阴阳俱虚而所虚各有偏重。有医家从脾论治ITP,提出急性期若失治、误治或迁延不愈,热毒久蕴伤脾,脾伤则气血无以生化;脾气亏虚,则统摄无权,气不摄血,溢于皮肤,故治宜健脾补气兼养血。另有医家在临证过程中发现,ITP部分实证患者随病情发展,火热之邪耗气伤阴,其病机转变为虚、瘀、热为主,气伤日久则阳虚,故治疗应根据脏腑辨证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从治病求因而言,血热型ITP卫气营血的通路被痰浊、瘀血、积滞等阻塞,同时热邪耗伤气血津液、阴精阳气,治疗需滋阴凉血、温阳益气,或祛痰,或化瘀,或消积等。瘀血日久,阻碍阳气升发通达,故出现外寒内热之象。此时若只用苦寒之药直入清里,不仅无法清热,反会折损人体之阳气并耗伤阴津。故在凉血化瘀之际,需通过疏风、理气、祛湿、化瘀、通腑、涤痰等排除营气间障碍以畅达气机,亦需根据患者病情益气温阳、滋阴养血,调理气血阴阳之平衡,方可选炙甘草汤、小建中汤之属。

小结



西医针对ITP的诊疗方案正在逐渐完善,若配合中医药治疗,则可减少激素等药物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缓解症状。但目前中医治疗经验多样,暂无统一方案,且疗效不一。


根据清代叶桂在《温热论》中所提出的透热转气法的发展,发现其不仅可用于治疗温热之邪所引起的各类杂病,亦可为我们治疗本虚标实的ITP等血液类疾病提供借鉴。血热型ITP主要是由于热邪生风动血,迫血妄行,引起血溢脉外,故目前治疗之法以清热凉血为主。透热转气法既可改变既往一味清热凉血引起苦寒折中之弊,又可扶正以祛邪,同时扩展透热凉血法在血液病中的运用,弥补传统治法的不足。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白血病化疗法,白血病治疗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