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文化 >> 道家养生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气功胎息浅说
2015-10-30阅读:9861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气功胎息本是道家的一种重要的炼养术。练功实践证明,胎息功对于培育元气,涵养精、气、神,治疗五劳七损都有显……

气功胎息本是道家的一种重要的炼养术。练功实践证明,胎息功对于培育元气,涵养精、气、神,治疗五劳七损都有显著效果,还可延年益寿,故而历代养生家极为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因儒、释、道、医等各家的理论基础不同,因而对胎息的认识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今试就胎息的几个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胎息真义

胎息一词,现认为最早出于晋代葛洪的《抱朴子·释滞》:“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人在胞胎之中。”认为胎息是练功达到一定境界而出现的无需口鼻呼吸的一种状态。《大成捷要·胎息经注》中认为:“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把胎息看成是练功中神气相合于下丹田而达到的一种高深的气功态。更多的人则把胎息看成是一种呼吸方法,如《万密斋书十种·养生四要》所说:“呼吸绵绵,如儿在胎之时,故曰胎息。”强调练功者要最大限度地减慢呼吸频率,以达到“胎息微微,若有若无”的境界。也有人指出胎息即内丹,如《胎息铭》中说:“假名胎息,实曰内丹”,从而把胎息与内丹混为一谈,否认了胎息的独立存在性。

那么,究竟怎样来认识胎息呢?从人体的呼吸生理来看,人体呼吸过程可分为内呼吸与外呼吸两种。外呼吸是指人体本身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它包括以下3 种类型:

①借助于人体呼吸系统,经口鼻、气管、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②人在胚胎之时,通过脐动脉、脐静脉和母体进行气体交换。

③人体的皮肤、毛孔、喻穴等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内呼吸则是指人体的细胞呼吸,即人体细胞经过细胞膜从体内环境中摄取氧气,经过氧化还原代谢后又向体内环境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有关的研究表明,经过气功锻炼,可使人体体表的固有换气功能得到强化,并使内呼吸显著增强,从而使人体的口鼻呼吸大大减弱,出现绵绵若存的状态,甚至会出现完全停止。这个时候练功者可感觉到全身毛孔完全张开,身体内外融为一体,有飘飘欲仙之感,恰如苏东坡在《苏沈良方》中所谈到的“一息自住,不出不入”。由此可见,所谓胎息,只不过是人体在高度入静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然本能,是通过气功锻炼而使人体的内外呼吸和谐一致,充分发挥其功能的一种生理状态。它并不象一些文献所说的那么神秘,只要持之以恒,方法正确,任何人都可达到这种境界,从而有效地降低人体能耗,延年益寿,增色美容,强身健体,并可促进人体潜能的开发。

胎息层次

从上巳知,胎息是人体已退化的自然本能通过一定的锻炼途径重新激活起来,这是一个比较长而艰巨的过程,因而胎息修炼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根据练功的反应及要求不同,可以分为3个层次。当练功者按照正确要求,持之以恒地修炼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有一些非常奇妙的感觉出现,如痒、麻、凉、胀等。皮肤敏感度提高,呼吸频率降低,绵绵若存。随着气感的进一步增强,练功者会有内气氤氲,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感觉,此时皮肤、细胞的呼吸功能显著增强,意味着胎息真正开始,亦即胎息的第一层次。进入胎息状态后,练功者要排除一切杂念,在恬淡虚无中,人体的自然本能被激活,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已通过人体的皮肤、毛窍、俞穴、细胞膜等直接进行交换,从而产生了更高层次的活动,口鼻呼吸自然完全停止,进入胎息的第二层次,当胎息持续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内气不出、外气不入的混沌状态。

人体的一切高级神经的感知活动就会完全停止,进入神气合一的高级气功念之中,此时,人体的许多潜能被激发,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奇妙景象和特异功能。修炼者千万人可迷恋于这些景象,贪图特异功能的奇妙效应,而是要做到身心两忘、使这些奇景怪相复归于虚无之中,人体生命固有的无限生机得以充分展现,是谓胎息的第三层次。

胎息练法

胎息的练法很多,一般分闭气、调息两人类。闭气法关键在于人通过有意识的抑制呼吸来达到多人少出,从而积极培育元气,以证胎息之果的目的。这一类方法最典型的是葛洪所述:“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一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而不动……,日还一日耳”这种方法若无明师指点,往往会造成强行憋气,为避免出现各种意外伤害,学者宜慎用。调息法则是通过数息、随息等方法逐渐使神气合一,达到口鼻呼吸停止的境界,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通过凋息安神而实现胎息之境地。

具体方法可参照《勿药元诠》所述来修炼:“凋息之法,不拘时候,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屈,解在宽带(腰带不宽,则气不流通),务令调适,口中舌搅数遍,微微呵出浊气(不得有声),鼻中微微纳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咽下,叩齿数通,舌抵上腭,唇齿相著,两目垂帘,令胧胧然,渐次凋息。不喘不粗,或数息出,或数息入,从一至十,从十全百,摄心在数,勿令散乱。如心息相依,杂念不生,则止勿数,任其自然,坐久愈妙,若欲起身,则徐徐舒放手足,勿得促起。”这样勤奋修习,到一定程度后,自可神人气中,气包神外,打成一片,结成-团,鼻息微微,苦有若无,八脉齐通,遍身舒适,如胎儿在母腹中之呼吸,搬来说,凋息法比闭气法要灵活方便得多,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因而比较适合于广大气功爱好者。

小编导读:我们一直以来都在说道家养生,而道家养生最重要可能知道的人比较少。老子认为人是存在天地之间的,而道家养生观提倡的是顺应自然的养……

道家养生提倡顺应自然

我们一直以来都在说道家养生,而道家养生最重要可能知道的人比较少。老子认为人是存在天地之间的,而道家养生观提倡的是顺应自然的养生观,就是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自然流露的养生观。

庄子反复强调,人在生死问题上要顺乎自然,“不悦生,不恶死”,生而无乐,死而无悲,不以生死为念。他把生死看得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一样普通。庄子说: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地。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对死亡持自然态度,让人们在主观意念上把死亡作为生命的一种自然、合理的发展归宿,无怨无悔地接受下来,从而获得一种达观的死亡观。“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日中则仄,月满则亏,物壮则老,生老病死只是自然界存在的必然规律,因此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安然面对死亡。死不过是摆脱了人生的一切牵挂和烦恼,自由自在、任意逍遥,是最惬意不过的了,故而人们应当生时安生、死时安死。这种将生死纳入自然之道的生命观,表现出其顺其自然、不骄不躁、清心寡欲、安命无为的生命态度。

庄子对生死的看法十分豁达与超然,但是他明确反对为了名利去做害生的事情,他认为伯夷为了善名死于首阳山下,盗跖为了名利死于东陵,他们虽然死亡的原因不同,但是干的事情是一样的,就是戕害自己的生命。所以后来《淮南子》就说,追求富贵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让你左手握着天下之图,右手割破自己的喉咙,就是最愚蠢的人也不会那么做的。所以“生尊于天下也”,反复强调只有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才能得道。 道家重视精神养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以平等的心胸对待万物,天地万物都存有平等的价值。精神养生的关键就是虚静。老子主张淡泊名利、少私寡欲、知足常乐、无为自然,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神主张。《老子·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只有清静才能保持心的正常功能,从而开创了中华养生学的“静神学派”。

庄子推崇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主张静以养神。《庄子·刻意》说:“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庄子·在宥》提出了“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的养生主张。

庄子提倡以“坐忘”“心斋”“撄宁”等心态面对生命。所谓“坐忘”就是否定知识是有分别的,把它们都忘了吧,这样就能达到心灵上的宁静。“心斋”是说要专心一意,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领会,用气去感应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达到空明的心境。《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说自己解牛的时候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神、用心感应,“不以目视而以神遇”。所谓“撄宁”就是在纷扰中保持安定,平心静气,安然无欲。

道家的生命观其实是告诉我们不要太执著于当下“我”的生命,而要从宇宙自然的永恒生命的背景中去体验个体生命的永恒,这样你就能达到齐物我、同生死、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管子》中的《内业》篇,可以说是最早论述心理卫生、精神养生的专篇。内,就是心;业,就是术。内业者,养心之术也。《管子》将善心、全心、大心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和内心修养的标准。具体的养生方法,一是正心。不但形体要正,而且内心要正,要平和中正。平正的对立面,就是“喜怒忧患”。人不能正心,就会有害生命。二是静心。心神要静,《管子》提出了著名的“静因之道”,不要把自我的东西强加给外物,要遵循事物本来的面目。内心要无为、虚静。三是专心。就是说要专心致志,不受外物干扰,从而保持心身安乐。《管子》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催,福将自归。”指出忧、悲、喜、怒都有失养生之道,人应该安神定志,才能增福增寿。

《淮南子》坚持形气神三者统一的生命整体观,认为神清志平、五脏皆安是养生的根本,而一味追求膏粱厚味、荣华富贵等是违背养生之旨的。《淮南子·精神训》说“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主张形体和精神都不要操劳过度,认为“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还说:“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十分重视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东晋初期有一位著名的医药学家和炼丹术家叫葛洪,自号抱朴子,写了《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主要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等事;外篇主要讲人间得失,评论世事。《抱朴子》认为养生其“诀在于志”,强调寿命不取决于天命、富贵,而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心志,“恬愉淡泊,涤除嗜欲”是养生的关键,他说养生要做到“无心”,不是没心,而是老子无为、虚静养生观念的一种延伸。

南朝的陶弘景有一本书叫《养性延命录》,从书中的思想来推断,陶弘景应该属于道家。他主张养生要闲心寡欲以养神。他说人赖以生存的是神,神所依托的是形。神形分离人就会死亡,死了就不可再生,养生既要养神,亦要养形。他认为 “恣意极情”是养生的大忌,人要注意颐养性情,不要随着欲望而胡作非为,还提到了“我命在我不在天”,强调了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艰苦努力,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知道,道教的最终目的是成仙。道教认为宇宙万物有主宰的神仙,神仙是不会死的,人通过全面修炼、敬神、积德行善,也可成为神仙,所以人应该好生、尊生、养生。因此,道教有一系列的养生理论与实际修炼方法,比如内外丹法、导引行气、坐忘守静、服食补养、药物祛病、动功健体等,但都是以精神养生为第一位的。道教提出的“性命双修”,命指形体,性则是指心、神、意、德。以神为性,气为命。用神驭气,神凝气结而成丹,就叫性命双修。《上仙经》说:“修性不修命,如何能入圣?修命先修性,方入修行径。”认为“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