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文化 >> 道家养生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全大宗之朴 守真正之源
2016-07-28 15:32阅读:10652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弘道于东汉末年,创立于东晋中叶的灵宝道派,奉《道德经》、《灵宝经》为教典,尊葛玄为始祖,以葛玄“心物互证、性……

弘道于东汉末年,创立于东晋中叶的灵宝道派,奉《道德经》、《灵宝经》为教典,尊葛玄为始祖,以葛玄“心物互证、性命双修”的《太极图说》文为心灵炼养(养护)的心学理念和道派修持行止的指导思想,从而建构起独树一帜、有别于其他门派的教义、旨趣、戒律、科仪、符箓、丹道、医药、养生、著述等经教体系,从而“风教大行,世世录传”。

梁陶弘景著《真诰》卷20。

灵宝道派的心学理念和经教体系,充满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深邃的哲理思辨;从心理、人性、善行的角度,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明,体现着厚重的历史价值,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对中华道教的发展产生过有力的推动作用和重大的历史影响。拙文主要对灵宝道派心学理念的哲学基础、历史价值、现实意义试作一简略、粗浅的论述,敬请方家教正。

一、灵宝道派心学理念的哲学基础

灵宝道派始祖葛玄,弘道60年,行持22处;终身秉承“尊道贵德,无量度人”的至高目标,注重心、意、性、命的修炼和道德教化的践行。早在三国吴地弘扬《古灵宝经》时,就总括了《道德经》和《古灵宝经》的精义,从丹道角度撰写过一篇最早的心学论文《太极图说》。他在这篇开“心物互证、性命双修、心灵炼养”之先河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夫太极至大而难言也。以之近取诸身,人人皆有此太极焉。何以见之?盖太极即心也,心即太极也。人心存诚主敬,则太极明;瞋忿嗜慾,则太极蔽。是以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吾之神清,则太极之理自得。若能一念不起,久久澄湛,静极虚笃,虚室生白,方见天地之心,而道自归矣。此岂不由正心诚意以致之耶……”

清代重刊木刻影印版《藏外道书•道藏辑要》危集六,凝阳子纂“葛仙翁冲玄至道心传”。

可以说葛玄心学理念的形成,本源于老子“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16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19章),“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道德经》第37章),“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道德经》第28章),“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57章)以及祸福得失、心理修养等等方面的论述。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朴”在心灵炼养中的“真我”作用,他认为“朴”是大道,“朴”是人心,人的心灵思维升华后,可以“返朴归真”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不同的心灵养护,会导致非善即恶的结果,故人要抱朴守真,常怀一颗纯朴的淡泊之心,才能守住真正的自我。

老子抱朴守真的辨证哲学思想,是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关爱与呵护,也是对为人处世根本行为的真规箴言;当然更是葛玄心学理念的全部哲学基础。从《太极图说》文章中,不难看出葛玄对老子的哲学思想有了传承性的发展。首先,他将人心喻为太极,阐述了人心的善恶作用及其巨大的创造与毁灭能量,是万物之因,可致万事之果;再是提出人心即太极,太极即人心,人心像太极一样,其大无比,其用无穷;最后,引申出人心与太极相互转化的终极规律,确立人心是天地之心,人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人神清则太极之理自得,这一精辟结论。这种独特的致思倾向,对中国传统哲学史的发展,实属一大贡献。

葛玄认为,人乃万物之灵,灵在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的那颗有如“太极”的本心,为使这颗本心心智澄湛清正、不至歪邪,有必要对心灵进行持之以恒的养护。心灵的养护,关键在于正心诚意、一念不起、致虚守静、抱朴守真,摒弃欲念才能虚室生白,方见天地之心,善根植焉,大道自归,乃合天德。可见“心”是一个人精神、思想、意念、感情的概念性通称,是性与命的总枢纽,“形为心役,心为形役”,心灵思维支配着形体行为,形体行为又影响着心灵思维,两者的相互作用,可使精神变物质,物质化精神,造构出善或恶的形态结果。《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卷下,对心有过这样的定义:“心者禁也,一身之主,禁制形神,使不邪也。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无定形也。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故以字殊随处名也。”

闵智亭、李养正主编《道教大辞典》第323页,华夏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五脏功能各有所属,要在炼养好心,心好则神清而意正,善恶分明,生死有鉴,本源朴真,行为自然合乎规矩,处世自然适度,和谐自然相偕。

葛玄在《太极图说》这篇文章中,在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点上,将人类的心理思维活动与精神物质的互变规律联系了起来,首创精神物质互为作用的“心物互证”、“知性识命”的心学理念,将朴素的辩证唯物观与主观唯心观进行了有机的探索性结合,从而确立了独特的“至道心传”——心学理念,并为后来创立的灵宝道派所接受,成为这个道派的心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清代高道凝阳子对此有过高度的感言性评赞:“至道心传,露形纸笔。非人难授,非德难成。诀尽玄机,世之罕见。金宝世间有,仙诀人世无。有缘遇此诀,勤行陟仙都。又曰:炼丹自有真炉灶,何必区区向外求?心若静时身自定,身心静定见丹头。精神魂魄意,攒簇归神位。静极见天心,自然神明会。”

清代重刊木刻影印版《藏外道书•道藏辑要》危集六,凝阳子纂“葛仙翁冲玄至道心传”第1页。

二、灵宝道派心学理念的历史价值

东晋间,葛玄的侄孙葛洪,经葛玄家族和辗转师承的双向传承,最后受葛玄入室弟子郑隐的传授而全盘继承了葛玄的道统。他自号抱朴子以炼养、著述而发扬光大了葛玄的心学理念和炼养方术;撰写出经典名著《抱朴子》,为后来的神仙道教和灵宝道派提供了丰厚的学术理论,奠定了以抱朴守真、性命双修为主体内涵的心学观念和济世度人、外儒内道的葛氏宗风。他在《抱朴子•内篇》卷10“明本”一文中,对叔祖葛玄的心学理念,明确、精准地高度概括为:“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者也。”

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第25册40页,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认为葛氏揽要墨、法,道、儒互摄的心学理念,就是旨在涵养心性、炼养心智、养护心灵。其要在于去除浮躁、滌尽物欲、复归于朴;唯“朴”才能知足、知止;知足、知止才能守住真我之源,保持心灵的洁净。因为“知足者,常足也;不知足者,无足也”。“祸莫大于无足,福无厚乎知止。抱盈居冲者,必全之算也;宴安盛满者,难保之危也”。

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第25册181页,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抱朴子》这部经典,将老庄哲学和葛氏心学发展到了巅峰,它那心物互证、性命双修的精微哲理,完整、准确地诠释了知性识命的本义,所以他理性地宣称:“我命在我不在天”,其心灵炼养达到了极致;心学理念有了新的创见性超越,体现了重要的历史价值。

东晋前秦建元元年(365),葛洪的侄孙葛巢甫根据二葛(葛玄、葛洪)的心学理念和经教仪范,造构了一大批灵宝经籍,正式创立灵宝道派,在突出“心物互证、知性识命”、“正心诚意、性命双修”的心学理念基础上,通过“神道设教”来倡行道德教化;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全其本年,无有中伤”、“倾土归仰,咸行善心”、“国安民丰,欣乐太平”等一系列具有济世度人、普世价值的教义、旨趣,推动着大江南北的无数信众朝着抱朴守真、陶冶情操、养护心灵的宗教之路行进着、膜拜着、传衍着;“佐时宣化、敦风厚俗”的历史价值得到具有一定教化深度的体现。

灵宝道派的心学理念,决定了它的弘道目的就是“劝人为善、平等普度”。主旨就是高度地关注社会、国家、民众,无量送达度己、度人的人文关怀。自南北朝至两宋间,本着抱朴守真、养护心灵的意愿,善道教化的灵宝经籍大出,规范、精致、多彩的斋醮科仪给世人以心灵的净化,给亡灵以超度的普济;使人们懂得重本,懂得敬畏,懂得善恶,使社会充满和谐,使人心趋向祥和的历史价值不断流播人间。

灵宝道派的心学理念,还给后来宋明理学的发展以致思性的裨益。其历史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儒、道是相通的、互为融摄的。诸如周敦颐、邵康节、朱熹、二程(程颢、程颐)、二陆(陆九渊、陆九龄)、三王(王阳明、王夫之、王廷相)等理学宗师、大儒、各门学派均以儒学为主体兼采道家学说,程度不同,角度不一地都认为:“心为太极”,“心乃宇宙万物之本源”,“圣人之学,心学也”,“宇宙是吾心,吾心即宇宙”等等;再是理学的源头都是从心、物本源的探讨开始。由此观之,葛玄早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所创立的心学理念,就萌芽了推动中国文化前进的宋明理学的哲理思维,其真知灼见的历史价值,垂古昭今,诚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灵宝道派心学理念的现实意义

灵宝道派的心学理念,属于意识决定存在的哲学范畴,它始终强调了心理思维的巨大作用,像太极一样能“派生万物”。心理致善,可再造天地,心理为恶,可毁灭世界;这符合老子“天人合一”的宇宙本源论思想。由此可见人的本心实乃和谐之源,亦罪恶之薮,一切皆基于心的“太极”形态是澄清湛洁,还是昏蒙暗蔽。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社会存在的利欲之“风”却诱人地吹拂不止,时刻撼动着本就静而不动的“树”,这颗“树”就是人的本真之心。正确的选择就是正心抱朴、诚意守真、固“树”抵风,以进行心灵的养护,实现心灵的环保。

当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工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既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福利,又给世界造成了社会、生态、心灵“三大危机”。究其根源在于相当一部分人们只知无休止地追逐物质利益,从而程度不同地造成道德观念参差不一,伦理规范有所失衡,因之物欲利益日渐滋长,自私与贪婪漫延,占有与奢享泛滥,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公德的弘扬,不能说没有一点负面影响,尽管瑕难掩玉,但毕竟有些美中不足的缺失。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人们的心灵环境遭受到渐进式的污染。为此,人们的心灵环境同样需要“环保”和“养护”。用什么来对人们的心灵进行“环保”和“养护”?简而言之即用传统的道德教化来加强心理修养,以实现心灵环保。正如灵宝道派的心学理念所说:“人心存诚则太极明;瞋忿嗜慾则太极蔽。”儒学也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的,人性本善,却因心灵日渐被物欲丑恶所污染而离善日远,故应从婴儿时代开始就教育、培植、夯固善良的本性,可见善道教化之重要和紧迫。古往今来众多有识之士,都知道心灵教育的不可或缺,它直接关系到社会风尚和国祚命运,关系到所处时代是英模辈出还是奸恶不断。人类总是希望真、善、美而不是假、丑、恶,世界需要和平、和谐、和顺、和合,而不是掠夺、战乱、饥饿、疾病。但这需要人性的回归,需要人类的本心回归到善道上来。

人性的回归,决定于对本心的“环保”与“养护”。太极明,则人心正。葛洪总括提出了心灵养护的唯一方法就是:“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保全大宗(心)的纯朴,守住真我的本源,只要心正意诚、知性识命、静极虚笃、心思澄静、欲念不起、贪瞋尽除、心灵深处、污染排除,“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人间世》。

与道翱翔,至道集怀的精神境界就会在心室中生成,所谓“虚室生白”,自得“玄妙之道”;人的善良本性也就回归了。古人认为“虚”就是孔子告颜渊的心灵养护方法,称之为“心斋”,又叫“内斋”,其特点是恬澹寂寞、虚无恬淡,属一种排除思虑和欲念的精神内省方法;后来宋儒也形容“心斋”是高洁的精神境界,属心理修养的一种方法。因为“心”与“物”相对,心不虚则朴无可归,朴既难归,则真从何来?那就会心蔽智蒙,不知足、不知止地贪欲过甚,终至欲壑难填,贪心日炽,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老子所感叹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里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凡事应适度,过度必招咎、惹祸、获罪。太极至大,但也是按整个天体的运行规律而运动,否则也就不成其为“太极”,太极都要适度,何况人乎?这个“度”就是天理、人性、国法、规矩;人生处世要想长久,要想符合天地之心,就应该在“度”中知足、知止、知荣、知辱、知耻、知退。灵宝道派的心学理念还给人们以哲理性的昭示,诸如“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内外表里,自相副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等等。总之,灵宝道派的心学理念,从广义来说是一种外儒内道的生命哲学;“正心诚意、知性识命”则可视为系葛洪所归纳的“性命双修”的基本原则;知性主要是在精神层面施以道德伦理的修炼,或者说对心灵进行“环保”式的养护、调节;识命则系身体体能的修炼。“性命双修”固然重视肉体生命的修炼,但更加注重心灵的超越,其实质还是在于精神生命的超越;以“正心意诚”为圭旨,领悟“心即太极,太极即心”的精义,从而达到净化被污染的心灵,真正起到心灵环保的作用,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