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文化 >> 保健学堂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耳鼓常鸣醒脑健肾
2015-05-25阅读:9231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 佛寺内有鼓楼,与钟楼相对,用以悬鼓报时,或于典礼时敲击,或按时敲鼓报告时辰。人……

佛寺内有鼓楼,与钟楼相对,用以悬鼓报时,或于典礼时敲击,或按时敲鼓报告时辰。人有耳朵和牙齿,可视之为大脑里的鼓和钟,每天起床前先运睛,后鸣鼓及叩齿,受益匪浅。因为耳朵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接受外界的声音,并将沿着耳道引起鼓膜震动;中耳鼓膜的震动引起三块小骨——锥骨、镫骨和钻骨上相震动,将声音传到内耳;内耳可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听神经转为神经能,将那儿声音的信息传到大脑,所以耳鼓常鸣,有醒脑宁神的作用,但在按摩耳朵时务必配合呼吸和叩齿,如是保健效果会油然而生。 来自“养生之道”

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开窍于耳,“耳为心之客窍”、“耳者宗脉之所聚”,说明耳部不仅与肾有着密切关系,而且由于耳朵布满穴位,因此也成为机体健康与否的一面镜子。从针灸学里我们可以清晰明了,机体有疾,可反映在耳朵上,耳针能治病,其疗效也令人称奇;从推拿学里也明确指出,按摩耳朵对防治和改善机体的疾病不失为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但在中老年族群中能把握“对症下药”,一穴治一病的人毕竟极少,绝大多数的人往往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 yangshengzhu.com

按摩耳朵的具体练习方法如下所述。

1.扪耳——在起床前,人体仰卧,双目轻闭,头部微微抬起,双手护住后脑,随着深吸气两手掌心稍用力按住耳孔,呼气时双手用力外拉,如此一吸一呼,一按一拉,共三次。

2.弹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随着呼吸较快地弹抖耳廓,弹抖次数不必计较,只一次深呼吸即可。

3.擦耳——用中指、食指挟贴住耳根两侧,快速上下擦动,擦动次数不必计较,只一次深呼吸即可。

4.提耳——用拇指指腹与食指第二关节侧内,从耳廓中间提旋至耳廓上方,然后再向下拉至耳垂处,吸气和呼气时提拉的动作基本不变,吸时提拉2~4次,呼时也提拉2~4次,一次深呼吸即可。

5.洗耳——用食指指腹,在耳孔外周围随着呼吸沿顺逆时针揉转几圈,一次深呼吸即可。

6.搓耳——用掌心压住耳门,然后随着深呼吸用掌心和掌指前后稍使力来回搓擦耳廓,呼和吸搓擦次数相同,一次深呼吸即可。

7.鸣天鼓——双手掌心扪住耳门时深吸气,呼气时将食指指腹压住中指第一关节背侧,食指向下,中指向上使力,用中指和食指一上一下弹拔后脑,此时会感觉有“咚、咚、咚”的声响,次数由呼气长短而定,如气短的话,可连续进行2~3次;或用中、食、无名指在深吸气后,一起叩击后脑时呼气,也会感觉有“嘭、嘭、嘭”的声响,叩击次数也由呼气长短而定。如若有兴趣的话,顺便还可用四指指腹按住头部后侧,用拇指指腹在吸气时点揉玉枕穴(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呼气时松离,一吸一呼计三次,这有助于缓解目痛和鼻塞;继而将拇指指腹移至风池穴(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吸气时点揉风池穴,呼气时松离,刺激此穴有助于缓解耳鸣、目赤肿痛、感冒等病症。

此法练习过程中,眼睛均需轻闭,每天按摩,前后虽只二分钟左右,但会给自己带来头脑清醒、眼目明亮的效果,与此同时又给肾脏予以良性刺激,久而久之,随着调气开郁的功能提高,还有缓解耳疾的作用,比如:耳鸣、耳炎等。如能持之以恒,令人惊奇的是,有时耳屎会不知不觉地自动落出。

为使按摩效果更佳,还须注意如下几点:

呼吸力求结合腹式呼吸,即吸气时收腹提肛,呼气时自动回复;

呼吸时人体要放松,呼吸力求深、长、缓、慢、匀、细,切忌用拙力;

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动作需要头部离枕时,只须将头微微抬起即可;

在眼和耳按摩后,如若还能结合鼻和脸部的按摩,此乃可谓“五官齐驾”,君何乐而不为也。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