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糖尿病 >> 饮食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肝硬化,肝硬化糖尿病
2017-11-10阅读:9651 学员编辑 收藏
一、肝硬化合并糖尿病食谱
二、糖尿病性肝硬化在饮食上有哪些注意
三、为什么肝硬化会导致糖尿病的出现

肝硬化合并糖尿病食谱

1、肝硬化合并糖尿病食谱

1.1、蘑菇银耳焖豆腐

原料:鲜蘑菇100克,银耳50克,豆腐3块,盐、味精、酱油、麻油、芡粉各适量。

肝硬化合并糖尿病食谱

做法:将蘑菇洗净,削去根部黑污;银耳用清水浸发后去蒂;豆腐切小块。起油锅,下豆腐煎至微黄,加少许清水,下蘑菇、银耳、文火焖透,调入盐、味精、酱油、麻油等,下芡粉煮沸即可。

营养特点:味鲜可品口、具补益脾胃,养阴润燥之功效,含蛋白质、脂肪、粗纤维、钙、铁、磷、多种维生素、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份,适用于糖尿病性肝硬化属脾虚阴亏者。

1.2、黑鱼煨黑豆

原料:黑鱼1条(约500克),黑豆500克,甘草20克,黄酒适量。

做法:将黑鱼洗净,切块备用。黑豆入锅中加水煮1个小时,倒入黑鱼块、甘草、黄酒,再慢慢煨2个小时至豆酥烂离火,弃甘草渣即可食用。

营养特点:味道清香,具有益肝肾、消肿毒、利湿热之功效,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多种皂甙、有机酸等多种营养成份。

2、使用干扰素治疗肝硬化合并糖尿病

新版指南治疗肝硬化患者不依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ΑLT)水平,因为ALT在疾病进展时也可能正常。干扰素α可用于代偿良好的肝硬化患者,但患糖尿病时干扰素应用需慎重。此类人群尤其适合应用强效低耐药的核苷类似物,如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应在专业肝病科接受治疗,因为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很复杂,即使HBVDNΑ水平低,为了预防复发,也应开始治疗。应采用强效、耐药性小的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

3、血糖控制更严格治疗肝硬化合并糖尿病

对于肝源性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应稍高于普通糖尿病患者,以使病人不致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为宜。一般认为,应将空腹血糖控制于6~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于9~12mmol/L,睡前血糖控制于7~10mmol/L时比较安全,这样既可防止患者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又可防止其出现严重低血糖的危险。

糖尿病性肝硬化在饮食上有哪些注意

1、控制总热能是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首要原则。摄入的热量能够维持正常体重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肥胖者必须减少热能摄入,消瘦者可适当增加热量达到增加体重。

肝硬化合并糖尿病食谱

2、糖尿病饮食治疗应供给适量的碳水化合物。目前主张不要过严地控制碳水化合物,糖尿病饮食糖类应占总热能的60%左右,每日进食量可在250克~300克,肥胖应在150克~200克。糖尿病饮食中谷类是日常生活中热能的主要来源,每50克的米或白面供给碳水化合物约38克。糖尿病饮食的其它食物,如乳、豆、蔬菜、水果等也含有一定数量的碳水化合物。莜麦、燕麦片、荞麦面、玉米渣、绿豆、海带等均有降低血糖的功能。现在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无糖食品”,“低糖食品”等,有些糖尿病人在食用这些食品后,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血糖上升。这是由于糖尿病人们对“低糖”和“无糖”的误解。认为这些食品不含糖,而放松对饮食的控制,致使部分糖尿病人无限制的摄入这类食品,使血糖升高。

为什么肝硬化会导致糖尿病的出现

根据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糖尿病患者当中,有很多都是由肝硬化造成的。它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慢性肝炎患者。一项统计结果显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糖尿病发生率24.13%,而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并发糖尿病发病率仅1.63%,并且肝硬化越严重,糖尿病发生率越高,究其原因是与肝脏的功能相关。

肝硬化合并糖尿病食谱

我们都知道,人体的肝脏是至关重要的,假如肝脏受到了损害,就有可能会使身体产生多种问题。专家表示肝脏有解毒、合成、分解、代谢等许多功能,我们每天吃的东西主要成分是糖、蛋白质、脂肪,绝大部分都要经过肝脏的转化成人体自身的物质而被利用。当肝病患者极易发生发生代谢功能的紊乱,慢性肝实质损伤时,葡萄糖耐量进行性减退,使其中部分的病人最终发展为糖尿病。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