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导读:小儿多动症是儿童常见病,很多家长认为小儿多动症不需要理会,自己自然会好的,其实不然。小儿多动症的危害大,早日预防、早日发现是最佳治疗方法。从哪些方面判断孩子患有小儿多动症呢?一起来看看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小儿多动症在医学上一般称之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英文的简称叫ADHD,是一种儿童常见病症。在学龄儿童中,小儿多动症的患病率可达28%,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以及学习困难或行为问题,男孩多于女孩,经治疗预后良好,多至青春期好转。
6岁以后的孩子才能够诊断为多动症,对6岁以下的孩子大多数医生都不会将其诊断为多动症,因为几乎所有的学龄前儿童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症状,即使是再大一点的孩子,要确诊为多动症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当然0~6岁的阶段孩子有一些细节也可以提醒家长提早关注,多动症的孩子如果不及时纠正,影响学习成绩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1、注意力障碍
一般多动症患儿注意力集中困难或者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例如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多动症患儿上课,写作业,参加活动,做事情都不能专心一致,并且容易出错,经常会因为外界的事情而注意力分散。常常是一件事情没做完,就转移到另外的事情上去了。因而多动症患儿的成绩很差。
2、过度活动
多动症患儿往往好动,好玩,调皮捣蛋,安静不下来。在安静的地方,常常也是动来动去的。例如,多动症患儿经常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扰乱课堂秩序。与同学相处,往往一言不和,就发生矛盾纠纷。并且经常不顾危险,踩高爬低,导致事故的发生。
3、学习困难
由于好玩,好动,注意力集中难,因而经常导致多动症患儿无法在课堂上安静的呆到45分钟,下课之后更是无法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导致孩子学习成绩差。部分孩子在读写。理解,计算等出现思维性的偏差。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行为偏差
4、行为偏差
多动症患儿往往情绪起伏较大,易冲动,任性,做事情经常不计较后果,行事莽撞。因而多动症患儿经常被视为不爱学习的孩子,常常受到疏远,许多同龄的孩子不愿与之亲近,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自尊心以及往后成长人格和心理上的变化。常常出现自卑,内向,胆怯的心理。更甚者,有的孩子自暴自弃,思想里认为自己就是坏孩子,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出现,不服从家长和老师的管教。父母亲子之间的关系冷淡。在学校里更是与同学关系差,没能学到基本的人际关系相处之道,长大后出现社交困难,对社会产生避退行为。
多动就是多动症吗?
多动并不是小儿多动症的唯一特征,事实上,在多动症患儿中,有些并没有活动过多的表现。这种类型多见于女孩。她们平时并不多动,甚至呆滞,看上去很文静;上课时没有过多的小动作,能够安静的坐在座位上。但是,不知道老师讲课的内容。她们突出的表现是注意力涣散,心不在焉,全然没有听进去;下课时也很少活动。她们的性格较内向,胆怯、固执、不灵活,孤僻或不和群;做家庭作业时,将书本长时间摊放在桌上,并不认真去做作业,进度很慢,效率很低,粗心大意,错误频出。
这类小儿虽不多动,但其他的多动症的临床表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且最突出的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反应迟钝,做事拖拉。有上述表现的孩子亦有可能患有多动症,家长应予以重视。
儿童多动症的生活预防
1、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在宝宝出生之后,要注意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温馨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度过童年。家长们切勿盲目望子成龙,剥夺孩子欢乐的童年,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创伤,引发多动症。
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2、做好宝宝的防护工作
为了避免产伤,减少脑损伤的可能,应尽量自然顺产,因为临床中发现,多动症患儿中剖腹产者比例较高。
3、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从有规律的生活中培养他们形成专心的好习惯。不迁就孩子的某些兴趣,例如,不能无限制地让他们长时间看电视等。
4、孕妇要注意陶冶性情
在怀孕期间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安宁,谨避寒暑,预防疾病,尤其不要随便乱服药物,以免使患儿一定程度上患上小儿多动症。
5、多参加课外活动
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能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鼓励孩子的安静行为,用口头表扬、鼓励等强化方法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能静坐、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做事的习惯。
多动症儿童可多食果仁食物
多动症儿童可多食果仁食物
儿多动症患者的饮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质、高卵磷脂食物为主。根据学龄儿童上午课程多,需消耗较多脑力和体力的特点,早餐提供的热量应占三餐中的30%,若少吃、不吃或仅吃米面等淀粉类食物,势必引起体内血糖过低,使大脑热量来源不足,造成孩子头晕疲乏、精神不振、上课思想不集中。
所以,应多吃些牛奶、鸡蛋、豆制品等食物。此外,还应多食含锌、含铁丰富的食物。多食果仁食物,对促进脑发育有较好作用。特别是葵花籽,它含有一种能调节脑细胞代谢、改善抑制功能的物质,每天吃点葵花籽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