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常识 >> 中医保健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湿热病篇
2013-12-23阅读:9238 学员编辑 收藏
湿热病是湿邪与热邪相合而出现的一系列证候群的总称,属于湿热病学的范畴。临床发病率很高,病程缠绵,难以速愈。尤其在南方卑湿之地,夏秋之交,溽暑熏蒸,不论小儿和成人,均广泛发生。

湿多热少则蒙上流下,当三焦分治

孙老认为,湿邪为病,其临床特点一是“重浊”:重的方面,如头重、身重、四肢沉重、腰重、背重等;浊的方面,如小便浑浊,大便黏臭,湿疹、疮疡流水,小儿口角流涎,即分泌或排出带有浑浊的东西。二是“滞腻”。如舌苔浑腻,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停滞不去,难期速效。三是“下流”。因湿与水同类,水湿之性趋下,如小便清长、大便溏泄等。四是“伤阳”。因湿为阴邪,阴盛则伤人阳气,特别是容易损伤脾胃的阳气,出现运化失健,如纳食呆滞、腹胀形寒等。临证时,有的病人诉说自己头上像戴着帽子一样,总觉得昏沉沉的,周身不舒服,像被绳子捆着一样,总没有精神,腰背沉重,懒洋洋的;有的病人则诉说,天气一有变化,总感四肢酸痛,沉重麻木,嘴里没味道,不想吃东西,吃了点东西就觉得腹部发胀,胸中像有什么东西堵着一样,舌苔浑腻。这就是我们中医所说的“湿浊”之病。

湿邪是六淫之一,与燥邪相反。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常能保持燥湿平衡,阴阳协调。如果一日失去这种平衡,就可产生病态。由于人体正气的不足,再加上湿邪的侵犯, 自然也就产生“湿病”了。所以,湿病的产生,既可由外感引起,也可因内伤导致。外感引起的称为“外湿”,内伤导致的称为“内湿”。外湿的发病多与气候环境变化有关,如阴雨连绵,居处潮湿、淋雨涉(等,邪由体表肌肤侵入。其临床表现为怕风形寒,头痛身重,肢关节酸楚、麻木等,通常就是在梅雨季节或潮湿环境下所患伤寒感冒或风湿痹症,往往兼夹风寒之邪致病。由于风为阳,最易化热,一旦化热,出现热象,如发热,面黄,口渴,小黄赤,大便热臭,关节红肿,舌苔黄腻,舌质红赤,脉象濡数等,那就转化为“湿热”之症了。至于内湿为病,常常是由正气足,脾胃失和,乜运化饮食中的水湿,致使水湿停聚凝滞而成。其临床表现初起多为口腻、口淡, 自觉不爽,不想喝水,胸部发堵,不思饮食,消化不好,腹部作胀,此即一般所谓“湿困脾阳”之症。但往往多从寒化, 自然也不排除湿郁化热。如果兼见面白畏寒,恶心呕吐, 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或泄泻清稀,关节痛而不肿,甚至出现水肿,舌苔白腻,舌质淡,脉象沉等,那就转化为“寒湿”之症了。因此,内湿和外湿,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兼见;寒湿和湿热,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病情复杂,往往造成长期不愈的局面。

湿为阴邪,最易阳遏阳气的舒展,故发病初期热象并不太明。但是,湿邪自身,久郁也会生热,犹如湿草初堆,并不觉得发热,经过一个氤氲发酵的过程,然后才会霉烂而发热。所以,湿热虽然由湿而生,同样须经一个转化的过程,愈来愈趋明显,形成湿多热少(湿胜于热)、湿热俱盛或热甚湿微(热胜于湿)的“湿热胜复”现象。

在湿多热少的情况下,其主要特点,就是“蒙上流下”。所谓“蒙上”,就是湿浊之邪蒙蔽上焦,如症情表现为憎寒、微热、身重头昏等;所谓“流下”,就是根据湿邪通过三焦水道有一个向下流动的特性,所以湿热为病,也就形成了由上焦逐步向中、下二焦次第相传而进展的病程。因此,在治疗原则上都需化湿清,但应根据三焦不同的见症而分别论治,才能奏效。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