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调理脾胃
2013-12-24阅读:9210 学员编辑 收藏
阴中潜化,毋遏脾胃之阳
小儿正处在“长气血,生精神,益智慧”的生长发育阶段,这是稚阳稚阴相互作用的表现。但是小儿的稚阳稚阴必赖脾胃的精微以供养,是故保护脾胃之气,促进生化之源,更有其实际意义。因此,孙老特别强调在治疗小儿阴虚证中,必须阴中潜化,毋遏脾胃之阳。-
例:钱某,女,4岁。形体不丰,平素喜食香甜。口腔溃疡,常累月不收。刻见口颊、牙龈各有绿豆大溃疡数处,舌中心呈苔藓样破溃,鲜红无苔,口角流涎,痛不能食,脉细数,尿黄便。证属脾胃阴虚,虚火上炎。治以敛阴摄阳,调其水火。
处方:玄参、麦冬、细生地黄、白芍各6克,鲜石斛(干者亦可)1 5克,甘草3克,金银花4. 5克,生龙骨1 2克(先煎),肉桂1. 5克(煱服)。连服3剂,护痛不能嚼食,嘱与藕粉汤1日数次。
二诊:口颊溃疡已收,龈舌之疮稍敛,口涎减少,能纳。原方继服3剂。药未服完即愈。嘱忌食香燥之物,每隔5~10日用淡菜、慈菇适量煎汤饮之(如无慈菇,单淡菜亦可)。
【按】小儿口疮,多属脾胃阴虚,虚火上炎,也有因脾胃气虚,虚火上泛而成者。本案为阴虚阳越之口疮,治法以清热养阴为主,加龙骨、肉桂收摄浮阳之火,同时于养阴药中加入一味温阳药,以免阴寒柔润之品郁遏脾胃之气而有碍化阴。山慈菇、淡菜有清热滋阴作用,民间习惯用治风火牙痛、咽痛、口疮等症。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