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病
2013-12-24阅读:9252 学员编辑 收藏
病因病机分析
引起疳病的病因较多,临床以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疾病影响以及先天禀赋不足为常见,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可涉于五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主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水谷精微输布,以营养全身。脾健胃和,则气血津液化生有源,全身上下内外得以滋养。若脾胃失健,生化乏源,则气血不足,津液亏耗,肌肤、筋骨、经脉、脏腑失于濡养,日久则形成疳病。正如《小儿药证直诀·诸疳》所说:“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1.喂养不当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是引起疳病最常见的病因,这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小儿神识未开,乳食不知自节,若喂养不当,乳食太过或不及,均可损伤脾胃,形成疳病。太过指乳食无度,过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难化之物,或妄投滋补食品,以致食积内停,积久成疳。正所谓“积为疳之母”也。不及指母乳匮乏,代乳品配制过稀,未能及时添加辅食,或过早断乳,摄人食物的数量、质量不足,或偏食、挑食,致营养失衡,长期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气液亏损,形体日渐消瘦而形成疳病。
2.疾病影响 多因小儿久病吐泻,或反复外感,罹患时行热病、肺痨诸虫,失于调治或误用攻伐,致脾胃受损,津液耗伤,气血亏损,肌肉消灼,形体羸瘦,而成疳病。此即《幼科铁镜·辨疳疾》所言:“疳者…或因吐久、泻久、痢久、疟久、热久、汗久、咳久、疮久,以致脾胃亏损,亡失津液而成也。”
3.禀赋不足 先天胎禀不足,或早产、多胎,或孕期久病、药物损伤胎元,致元气虚惫。脾胃功能薄弱,纳化不健,水谷精微摄取不足,气血亏耗,脏腑肌肤失于濡养,形体羸瘦,形成疳病。
综上所述,疳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脾胃受损,津液消亡。因脾胃受损程度不一,病程长短有别,而病情轻重差异悬殊。初起仅表现脾胃失和,运化不健,或胃气未损,脾气已伤,胃强脾弱,肌肤失荣不著者,为病情轻浅,正虚不著的疳气阶段;继之脾胃虚损,运化不及,积滞内停,壅塞气机,阻滞络脉,则呈现虚中夹实的疳积证候;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或失于调治,脾胃日渐衰败,津液消亡,气血耗伤,元气衰惫者,则导致干疳。
干疳及疳积重症阶段,因脾胃虚衰,生化乏源,气血亏耗,诸脏失养,必累及其他脏腑,因而易于出现各种兼证,正所谓“有积不治,传之余脏”也。若脾病及肝,肝失所养,肝阴不足,不能上承于目,而见视物不清,夜盲目翳者,则谓之“眼疳”;脾病及心,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而见口舌生疮者,称为“口疳”;脾病及肺,土不生金,肺气受损,卫外不固,易于外感,而见咳喘、潮热者,称为“肺疳”;脾病及肾,肾精不足,骨失所养,久致骨骼畸形者,称为“骨疳”;脾虚不运,气不化水,水湿泛滥,则出现“疳肿胀”。若脾虚失摄,血不归经,溢出脉外者,则可见皮肤紫斑瘀点及各种出血证候。重者脾气衰败,元气耗竭,直至阴阳离决而卒然死亡。
病机在于脾胃受损?气阴耗伤,受纳运化功能失调。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