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属
菊科菊苣属。
2、产地
南欧以及中国大陆南北皆有分布。
3、别名
野苣(《千金·食治》)、褊苣(《嘉佑本草》)、兔仔菜(《广州植物志》)。
4、简介
苦苣菜又名苦菜,茎呈黄白色;叶片为圆状披针形,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花鲜黄色。苦菜中含有丰富的钾、钙、镁、磷、钠、铁、等元素,能清热、消肿、化淤解毒、凉血止血。苦菜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都有抑制作用。苦菜嫩叶可采食,生吃略带苦味,用开水烫一下制熟,苦味可除。苦菜可炒肉、做汤,或加些大豆粉做成小豆腐吃,亦可沸水烫后蘸面酱食用。或做麻酱拌苦菜、苦菜粥等。
苦菜不仅在中国广为人知,在欧洲也有不少知音。据介绍,欧洲常见的苦苣菜其形状与中国苦菜十分相似,亦开 黄花,茎中空,折之有白色浆液流出。故欧洲民众俗称其为“牛奶菜”。欧洲农夫们普遍称苦苣菜为“猪婆菜”。据说母猪在产仔后只要经常喂给它新鲜苦苣菜就能增加其奶水,确保仔猪的健康成长。此外,苦苣菜在欧洲也是一种食用蔬菜,欧洲民众常采集嫩叶做色拉。
营养成分:每百克鲜苦苣菜中含蛋白质1.8克,糖类4.0克,食物纤维5.8克,钙120毫克,磷52毫克及锌、铜、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B1、B2(0.2mg)、C(88mg)、胡萝卜素(3.22mg)、烟酸等。此外,还含有腊醇、胆碱、酒石酸、苦味素等化学物质。苦苣中含有维生素C88毫克,胡萝卜素3.22毫克,分别是菠菜中含量的2.1和2.3倍。苦苣嫩叶中氨基酸种类齐全,且各种氨基酸之间比例适当。
食疗作用:中医认为,苦苣性寒、味苦、无毒,有消炎解毒的作用。适用于阑尾炎、肠炎、子宫颈炎、乳腺炎、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性黄疸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症。可防治癌症、利胆保肝、抗溃疡胃。外用可治疗疖肿,有利于伤口愈合,减轻疼痛。其是对肝病有一定疗效。由于苦苣中的铁元素含量高,可预防贫血和促进儿童生长发育。食用苦苣菜有助于促进人体内抗体的合成,增强机体免疫力长期食用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促进大脑机能。
春、夏季采收可食。
挑选新鲜嫩芽。
苦苣菜最好是现采现吃,久放的苦苣菜不但不新鲜,而且营养成分大大减少,味道很差。苦苣菜味苦性凉,有解毒败火作用,但过量食用可损伤脾胃。受空气污染的野菜容易吸收铅,废水边生长的野菜也常含有毒素,均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