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型糖尿病的寿命
20岁以上的1型糖尿病人,男性患者的预期寿命增加46.2年(即平均可以活到66.2岁),而非糖尿病正常人预期寿命增加57.3岁(即可以活到77.3岁)。两者相比,1型糖尿病男性患者的寿命减少了11.1年(95%的可信区间是10.1-12.1年)。所以,推出结论来1型糖尿病人的寿命减少了至少十年。
再来看看女性1型糖尿病人,其预期寿命增加48.1年(即平均可以活到68.1岁),而非糖尿病正常人预期寿命增加61.0岁(即可以活到81岁)。两者相比,1型糖尿病女性患者的寿命减少了12.9年(95%的可信区间是11,7-14.1年)。看来,女性1型糖尿病患者也只比男性患者多活了两年。
研究还显示:约三分之一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原因归咎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男性患者占36%,女性患者占31%)。因此,1型糖尿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还是心血管死亡,这和既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2、什么是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青少年糖尿病,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3、1型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众多,可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高渗非酮症昏迷(多见于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累积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主要包括大血管(如心血管、脑血管、肾血管和四肢大血管)、微血管(如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如自主神经和躯体神经等)等。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20%)
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15%)
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15%)
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1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后。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症状:多尿,夜尿多,小孩子可能会出现尿床。多饮,喝水多,有时晚上也要起来喝水。多食,吃得多,食量明显增加,由于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家长会认为孩子是长身体才吃得多,因此这一症状易被忽视。体重减轻,无明显诱因,出现体重减轻或很快消瘦。乏力并有精神萎靡,疲劳乏力,精神状态不佳,喜欢窝在床上,不愿意活动。
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血糖指数: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胰岛素的来源不足,空腹胰岛素水平下降低于5μIU/ml以下时为1型糖尿病。诊断依据:空腹胰岛素低于5μIU/ml,空腹血糖超过6.8mmol/L发生病变,影响到胰岛素的发挥作用,导致空腹血糖升高至6.8mmol/L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