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轮状病毒性肠炎怎么治疗
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本病多为病情轻,病程短,呈自限性,故多可在门诊接受治疗。以饮食疗法和液体疗法等对症治疗为主。对于腹泻者,可口服补液盐溶液(ORS)配方纠正和防止脱水。抗菌治疗无效。
2、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为2~3天。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量多,一般5~10次/天,重者超过20次/天。多数伴有发热,体温在37.9~39.5℃。30%~50%病儿早期出现呼吸道症状。成人感染者发热及呼吸道症状较儿童少。其他伴发症状有腹胀、腹鸣、腹痛和恶心、呕吐等。成人轮状病毒感染可有全身乏力、酸痛、头晕、头痛等症状。腹泻重者可发生等渗性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体弱、老年人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的症状较重。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病程较短,一般3~5天,多数具有自限性。免疫缺陷患者可发生慢性症状性腹泻。
3、造成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原因
3.1、饮食不当:如吃得太多、太油、太冷,频繁地调换新食品,或吃了腐败变质有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等,容易引起轮状病毒性肠炎。
3.2、不良刺激:受凉、过热、精神情绪不佳,或过分紧张或受惊吓,也会引起轮状病毒性肠炎。
3.3、水土不服:当人离开原本熟悉的环境到了远方,人体容易受到新环境的水质及饮食结构的影响,从而影响肠道菌群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胃肠道紊乱,出现腹胀、轮状病毒性肠炎等症状。
3.4、肠道疾病: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肠炎等原因都可能引起轮状病毒性肠炎。
3.5、食物中毒:由于食物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产气夹膜梭状芽胞杆菌、肉毒杆菌等的毒素污染,多表现为非炎症性水泻。
3.6、消化不良:饮食无规律、进食过多、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由于胃动力不足导致食物在胃内滞留,引起腹胀、轮状病毒性肠炎、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嗳气打嗝等症状。
腹泻主要透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饮用或进食受污染的水或食物,或接触受污染的物件表面传播。
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家长应该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对孩子的食物要严格把关,餐具及玩具要经常消毒。
天气转凉后,进食生冷食物要慎重,水果饭后半小时食用为宜。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引发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使机体抵抗力降低。
6个月~2岁无免疫缺陷的宝宝,家长可以在每年7~9月份,在腹泻流行季节来临之前给宝宝接种轮状病毒活疫苗,保护率70%左右。
家长应该掌握一些数据。如大便性状和次数等,这样带孩子就医时,医生才能更有保证。同时注意孩子是否有发热现象,如温度超过38.5℃以上,要适当选择退热药。
由于婴幼儿体内水分比重大,很容易发生脱水。因此,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积极补液及应用抗病毒药物,防止发生脱水。
饮食疗法:轻型腹泻停止喂哺不易消化的食物和脂肪类食物即可。吐泻严重者应暂时禁食,除严重呕吐外,一般不必禁水。
禁食可使肠道溶质负荷降低,大便排泄量减少。但禁食时间不宜过久,尤其是婴幼儿和营养不良的患儿,一般不超过6-8小时。母乳喂养者可适当限制哺乳次数或缩短每次哺乳时间,暂停辅食。吐泻好转后逐渐恢复饮食。人工喂养者可先给米汤、稀牛奶或脱脂奶等。病毒性肠炎多有双糖酶缺乏,对此病例应暂停乳类喂养,改喂豆制代乳品,可使大便减少,病程缩短。
对一般肠炎可加蔗糖或葡萄糖,但轮状病毒肠炎,双糖酶显着缺乏,葡萄糖与钠的偶联转运功能障碍,糖类食物应慎用。凡腹泻患儿(尤其是婴幼儿)经过数日治疗后仍不能耐受饮食,热量明显不足者,必要时应用静滴氨基酸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