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常识 >> 中医保健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蛔虫病知识
2013-12-24阅读:9371 学员编辑 收藏
1. 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可有吐蛔、排蛔史。

②反复脐周疼痛,时作时止,腹部按之有条索状物或团块,轻揉可散,食欲异常,形体消瘦,可见挖鼻、咬指甲、睡眠磨牙、面部白斑。

③合并蛔厥、虫瘕,可见阵发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甚或吐出蛔虫。蛔厥者,可伴有畏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虫瘕者,腹部可扪及虫团,按之柔软可动,多见大便不通。

④蛔虫性嗜酸细胞肺炎,属于蛔虫蚴虫移行症,可有咳嗽、气喘、发热,肺部体征常不明显,痰中找到蛔蚴可确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X线检查可见肺部有点状、片状或絮状阴影,但病菌什易蛮或很快消失。

⑤大便病原学检查:应用直接涂片法或厚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粪便中蛔虫卵,即可确诊,但粪检未查出虫卵也不能排除本病。

(2)鉴别诊断

①急性阑尾炎:起病后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并局限于右下腹,有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血白细胞增多。

②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青少年,病变主要在回盲部,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先驱症状,以后出现右下腹持续性疼痛。其主要区别为本病发热较显著,右下腹压痛范围较大,有时可扪及肿大的淋巴结。

2.辨证思维 本病以六腑辨证为纲。肠虫证最为多见,虫踞肠腑,多为实证,以发作性脐周腹痛为主要症状。蛔厥证,蛔虫入膈,窜人胆腑,腹痛在剑突下、右上腹,呈阵发性剧烈绞痛,痛时肢冷汗出,多有呕吐,且常见呕吐胆汁和蛔虫。虫瘕者,虫团聚结肠腑,腹部剧痛不止,阵发性加重,腹部可扪到条索峨团状包块,伴有剧烈呕吐,大便多不通。

辨证论治

1.肠虫证

【证候】 脐腹部疼痛,轻重不一,乍作乍止;或不思食,或嗜异食;大便不调,或泄泻、或便秘,或便下蛔虫;面色多黄滞,可见面部白斑,白睛蓝斑,唇内粟状白点,夜寐蚧齿。甚者,腹部可扪及条索状物,时聚时散,形体消瘦,肚腹胀大,青筋显露。舌苔多见花剥或腻,舌尖红赤,脉弦滑。

【辨证】 本证为蛔虫病最常见证型。患儿多有饮食卫生习惯不良史,,以脐腹疼痛,饮食异常,大便下虫或粪检见蛔虫卵为特征。湿热内蕴,面部常见白斑,睡眠不宁,蚧齿;若兼有脾胃虚弱,则见不同程度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若反复染蛆,迁延不愈,形体消瘦,肚腹胀大,可发展成“蛔疳”,此时宜参照“疳病”辨证论治。

【治法】 驱蛔杀虫,调理脾胃。

【主方】 使君子散加减。

【处方举例】 使君子1Og,芜荑1Og,苦棟皮1Og,槟榔1Og,甘草6g。(以5岁为例)

2.蛔厥证

【证候】 有肠蛔虫症状。突然腹部绞痛,弯腰屈背,辗转不宁,肢冷汗出,恶心呕吐,常吐出胆汁或蛔虫。腹部绞痛呈阵发性,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剑突下, 疼痛可暂时缓解减轻,但又反复发作。重者腹痛持续而阵发性加剧,可伴畏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舌苔多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辨证】 本证以腹部绞痛,呕吐,肢冷为特征。多有肠蛔虫证的病史,常因胃肠湿热,或腹中寒甚,或寒热错杂,使虫体受扰,入膈钻胆,气机逆乱所致。以寒热夹杂多见,偏寒重者呕吐清水,面白肢冷,舌苔白腻,脉缓;偏热重者发热,呕吐胆汁,舌苔黄腻,脉滑数。若并发胆道感染、肝脓肿,甚至腹腔蛔虫,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治法】 安蛔定痛,继之驱虫。

【主方】 乌梅丸加减。

【处方举例】 乌梅15g,细辛3g,椒目3g,黄连5g,黄柏5g,干姜5g,附子3g,桂枝5g,当归lOg,人参IOg,延胡索lOg,白芍15g。(以5岁为例)

3.虫瘕证

【证候】 有肠蛔虫症状。突然阵发性脐腹剧烈疼痛,部位不定,频繁呕吐,可呕出蛔虫,大便不下或量少,腹胀,腹部可扪及质软、无痛的可移动团块。病情持续不缓解者,见腹硬、压痛明显,肠鸣,无矢气。舌苔白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辨证】 本证以脐腹剧痛,伴呕吐、便秘,腹部条索或团状柔软包块,可移动为特征。多先有蛔虫病史,因成虫较多扭结成团,阻塞肠腔而形成。若阻塞不全,尚可排少量大便;完全阻塞则大便不下,腹痛及呕吐较重,并可能出现囌,甚至阴阳气不相顺接,阳气外脱。早期先考虑药物、推拿等法治疗,若梗阻不得缓解,出现腹硬、压痛、腹部闻及金属样肠鸣或气过水声,应及时手术治疗。

【治法】 通腑散结,驱虫下蛔。

【主方】 驱蛔承气汤加减。

【处方举例】 大黄5g,玄明粉5g,枳实lOg,厚朴1Og,乌梅lOg,椒目5g,使君子1Og,苦棟皮lOg,槟榔1Og。(以5岁为例)

病程观察

1.在肠虫证证型中,腹痛明显加川棟子lOg,延胡索lOg,木香5g,行气止痛;腹胀满,大便不畅加大黄5g,玄明粉5g,杀虫泻下;呕吐加竹茹IOg,生姜9g,降逆止呕;驱虫之后,以异功散或参苓白术散加减,调理脾胃;虫积日久,脾虚胃热,可用攻卒施之肥儿丸,杀虫消积,调理脾胃,缓以收功。若发热,咳嗽,哮喘,属于蛔虫蚴虫移行症者,按咳喘论治,并予驱虫。

2.在蛔厥证证型中,疼痛剧烈加木香5g,枳壳lOg,行气止痛;兼便秘腹胀加生大黄5g,玄明粉5g,枳实IOg,通便驱虫;湿热壅盛,胆汁外溢,发热,黄疸,去干姜、附子、桂枝等温燥之品,酌加茵陈蒿15g,栀子5g,郁金IOg,黄芩5g,大黄5g,枳壳IOg,清热利湿,安蛔退黄。若确诊为胆道死蛔,不必先安蛔,可直接予大承气汤加茵陈蒿利胆通腑排蛔。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