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尿病的治疗机制
胰岛素由胰腺中的B细胞产生,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糖水平,并将葡萄糖由碳水化合物形式转化为能量。在健康个体中,B细胞将胰岛素的规律脉冲释放到血流中,这些脉冲限制肝脏释放葡萄糖的量,并促进身体组织吸收已释放的葡萄糖。
然而,2型糖尿病患者处于高血糖状态,过量的葡萄糖抑制了B细胞的“时钟”,控制了胰岛素的脉冲节律,减少了胰岛素的产生。
在最新的研究中,麦克纳和同事展示了如何管理葡萄糖的控制脉冲可以使胰岛素的产生正常化。他们的研究结果使我们深入了解了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产生减少的机制。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也可能产生2型糖尿病的新预防策略,因为研究证明了由葡萄糖升高引起的胰岛素脉冲释放受损可以通过振荡葡萄糖刺激来恢复。因此,增强胰岛素脉冲的释放,可以减缓2型糖尿病的发展。
2、糖尿病的分类
新的分类法建议主要将糖尿病分成四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和妊娠期糖尿病。
1型糖尿病病人有胰岛B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有酮症酸中毒倾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少年。
2型糖尿病病人大部分超重或肥胖,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此类型按病因及发病机制分为8种亚型,包括1985年WHO分类标准中所有继发性糖尿病,同时也包括已经明确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新近发现的特殊类型。
妊娠期糖尿病指妊娠期初次发现任何程度的IGT或糖尿病,原来已有糖尿病而现在合并妊娠者不包括在内。
3、治疗糖尿病的偏方
3.1、生地茯苓治糖尿病
主治:主治糖尿病。
处方:生地、茯苓各15克,枸杞子20克,怀山药、天花粉各30克,太子参25克,知母、牛膝、生甘草、牡丹皮、泽泻各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3次口服。15天为1疗程。
加减:若气虚者,加黄芪30克,白术15克;若胃热肺燥者,加麦冬10克,生石膏20克;若湿热重者,加苍术15克。
3.2、太子参黄芪治糖尿病
主治:主治糖尿病。
偏方:太子参20克,黄芪50克,穿山甲、当归、红花、桃仁、甘草、川芎各10克,赤芍、丹参各1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早、中、晚口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
1、磺脲类降糖药
与其合用后增高血糖的药物:利尿剂,如噻嗪类、速尿、利尿酸;消炎止痛类药,如消炎痛;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三环类抗抑郁药;雌激素等。
与其合用后降低血糖的药物:退热药,如阿司匹林、氨基比林;消炎药,如磺胺类、青霉素、氯霉素;抗高血压药,如利血平、B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药物,如心得安等。
2、双胍类降糖药
与其合用后增高血糖的药物:果胶树脂。
与其合用后降低血糖的药物:H2受体抑制剂,如西米替丁、乙醇(酒精)。
3、α糖苷酶抑制剂
与其合用后增高血糖的药物:淀粉酶、胰酶等。
与其合用后降低血糖的药物:新霉素。
4、促胰岛素分泌剂
与其合用后增高血糖的药物:口服避孕药、噻嗪类利尿药、糖皮质激素、达那唑、甲状腺素。
与其合用后降低血糖的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非选择性B肾上腺素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非固醇类抗炎药、水杨酸盐、乙醇。
1、选药不当
如肥胖患者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应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患者用口服降糖药,都不合适选择应尽量避免。
2、同类药物合用
口服降糖药有促胰岛素分泌类、双胍类等多种,每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但同类药物作用机制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类药物合用。
3、擅自停药
病人经服药治疗,血糖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
4、凭感觉服药
有些患者习惯根据自觉症状判断血糖控制好坏。许多2型糖尿病病人自觉症状不明显认为用不用药无关紧要。事实上临床实践中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病人在诊断之初即需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