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简介
穴位名解
(1)足临泣。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之意。泣,泪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
(2)胆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在本穴的变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时亦有部分水湿云气向外传输,本穴为胆经水湿风气的向外输出之处,故为胆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时亦向外部输出,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4)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与带脉穴气血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相同,气血特性相同,故为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穴位定位
足临泣位于足背外侧,不但是胆经上的要穴,还连通带脉。
带脉是沿人体肚脐一圈,像是人体正中系了一条玉带,能约束纵行之脉,增强经脉之间气血运行的联系,也是关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条保健经脉。所以,足临泣穴是一个调一穴就能疏通胆经和带脉两条经脉的要穴。
穴位主治
1.肝胆系病证
(1) 胆囊炎
足临泣属于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以下胸中, 贯膈, 络肝, 属胆, 循胁里, 出气街”, 故能治疗肝胆系疾病。临床研究表明取左侧足临泣为主穴, 治疗胆囊炎, 并适当配合太冲、阳陵泉、支沟等穴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偏头痛
中医认为头痛的发生, 多与情志因素有关, 如忧思恼怒、肝郁阳亢, 或郁而化火、上扰清窍, 或郁久伤阴、肝肾亏虚, 均可发为头痛。有研究者取足临泣等穴,采用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 四周后评定疗效表明能够明显缓解头痛症状及颈项部的功能。
(3)口苦
足少阳胆经经脉病证候“是动则病, 口苦, 善太息”, 中医认为胆汁上溢于口则发为口苦, 此证与胆经密切相关, 而足临泣为治疗要穴。研究表明取外关、足临泣治疗口苦取得良好效果。
2.肢体经络病证
(1)腰痛
足临泣配合阳经腧穴以疏通阳气,配合阴经腧穴以行气活血,此可以治疗腰痛。临床试验证明配伍足临泣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引起的腰骶部疼痛15例, 主穴为患侧秩边、环跳、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阳陵泉、阳辅、阿是穴、悬钟、丘墟、双侧肾俞, 总有效率亦高达93.3%。
(2)痹证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 影响气血运行, 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 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有研究者取足临泣配伍治疗行痹, 采用泻足临泣和风池、补外关之法, 使局部产生酸麻胀痛感, 以疏风散寒、活血止痛, 治疗6次后患者疼痛消失, 取得良好效果。
3.妇科病证
足临泣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带脉,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位在腰腹,腰腹为胞宫之位,故可治疗妇科疾病,如《针灸大成·妇人门》中治疗月事不利取“足临泣、三阴交、中极”,一可调节带脉,二可疏通肝胆经气,三配活血化瘀之三阴交,可使月事得调,病痛可除。
4.五官科病证
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输穴,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故取足临泣可治疗眼部疾病,此为远道刺法,如《针灸大成·杂病穴法歌》记载: “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侣(眼肿血烂,泻足临泣) ,耳聋临泣(补足) 与金门,合谷(俱泻) 针后听人语。”足临泣配合合谷还可以治疗风火牙痛,如《针灸大成·杂病穴法歌》载: “牙风面肿颊车神,合谷(泻足) 临泣泻不数。”
穴位配伍
1.配丘墟、解溪、昆仑,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痛。
2.配风池、太阳、外关,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3.配乳根、肩井,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
小结
参考文献:
[1] 刘清国,胡玲.经络腧穴学(3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62.
[2] 张智龙.针灸临床穴性类编精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7.
[3] 苏庆.针刺足临泣为主治疗胆囊炎[J].按摩与导引, 1998, 4:16.
[4] 姚旭, 林咸明.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 2016, 36 (5) :463-466.
[5] 李世君.针刺外关、足临泣治疗口苦50例[J].中国针灸, 2007, 27 (6) :432.
[6] 向谊.配伍足临泣治疗梨状肌综合征1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 2013, 45 (10) :60.
[7] 何青.足临泣临床配穴治验三案[J].针灸临床杂志, 1998, 14 (2) :4